1分钟排期
详情请点击
“只要有钱,无论什么剧、无论在哪里播、什么时间段,收视数据都可以购买。”中视丰德影视版权有限公司董事长、《大祠堂》出品人王建锋日前在微博上爆料称,电视剧收视率可以买卖,一年投资5000万元就可进入全国收视前十,一时间引起业内外一片惊叹。
“有内部人士算过一笔账:花200万元买一个‘好看’的收视率统计数据,能换来1500万元的广告回报.”高达1:7.5的投入产出比,令不少人发出“受惊不小”的评论,甚至戏称修改买卖收视数据是“暴利行业”。
支付“推广费”就能拉高数据的消息?眼下,1比7.5的投入产出比,让人看到了这条灰色产业链的巨大“能量”。动辄关乎千万元资金的流向,让人不免发问,谁制造了假数据,谁又是假数据的最大赢家?
谁在制造高收视率数据
一些所谓的咨询公司、公关公司,提着水果月饼求样本观众多按几下遥控器的做法,如今的数据造假方式已经更新换代。有媒体曾报道,通过行贿收视调查公司、广电系统相关人员,就可以直接进入数据库篡改收视率,或者在选择样本户时做手脚,把收视率测量仪装在喜欢特定节目的观众家里。
假造数据肥了谁的荷包
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燕南指出,收视率已经成为电视台、广告商、广告主等各利益方交换的“货币”。高收视率可以让一档节目在竞争中被保留,可以让一家制作公司获得更多的合同,还可以让广告代理公司拿到更多的广告代理费。业内人士表示,表面上,电视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可以从高收视率数据中获益。
不过,收视率还兼有对传播效果、媒介发展的考量,虚假的收视率虽然能在经济上获利,但最终会对全行业造成损害。某影视频道负责人曾被自己频道60%至70%“好成绩”吓一跳,在他看来如此高的收视率根本不可能,因为网络等新媒体已经让影视频道的内容优势稀释——“收视率越高,广告费越高,获益最大的大概是代理频道广告的公司。
唯收视率论
面对业内“唯收视率”的论调,不少人心生疲倦。他们不得不承认的是,收视率一直以来都是电视台评价一个节目的最直观最权威的标准。一位广告人无奈地说:“工作时,我会和客户说,高收视率意味着市场大、消费多、收益高。”
不仅如此,广告商投资广告以收视率为标准,受众对电视台的认知度以收视率为标准,连电视台对员工的评估都以收视率为标准。特别是收视率和制作公司的收益直接挂钩,如果一部戏的收视率不给力,制作公司的尾款很可能就此泡汤,甚至面临着电视剧中途停播的窘境。
收视率打假
“5000万元可以把收视率买进前十”的曝光,也被很多人当做一场借机炒作。有观众表示,事件双方一个是做电视剧的,一个是做数据的,都是收视率造假的利益相关方,所谓“爆料”能保证权威和客观吗?
那么,权威、客观的收视率数据又该如何产生?据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市场评估部主任、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受众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徐立军透露,为了保证电视收视率调查的公正、透明、安全和准确,一套关于收视率调查的国家标准正在制定中,目前已进入向行业内部征求意见阶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