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段时间,整个地球都不是那么太平,不是电商大战,就是电视节目大战,再来就是搜索引擎大战以及微博微信pk,而最近的便是钓鱼岛之争了,遵循不谈政治的原则,我们还是说回微博微信PK那点事吧。目前是什么情况?微博营销方兴未艾。自8月18日微信公众平台上线,首次允许媒体、品牌商及名人进行账户认证,同时能认证用户带来更多的推送信息手段。接着便是众品牌纷纷抢滩登陆,微博上代理公司也正式挂上了“微信营销”这块招牌,一时间,微信成了品牌除官方微博外的另一大互联网营销热地。
唯物主义的观点是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,既要看待好的一面,也要看待不好的一面,对待微信营销同样不能例外。
一方面,微信的特点体现了它重新定义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方式。如果将微博看做品牌的广播台,微信则为品牌开通了“电话式”服务。当一个品牌成功得到关注后,便可以进行到达率几乎为100%的对话,它维系的能力和效果更是远远超过了微博。此外,通过LBS、语音功能、实时对话等一系列多媒体功能,品牌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,制定更明确的营销策略。基于这种功能,微信已远远超越了其最初设计的语音通信属性,其平台化的商业价值显然更值得期待。
然而,微信的特点又像一把双刃剑,由于微信营销属于“许可式”的,也就意味着只有在得到用户许可后,品牌方可展开对话,不然根本就是徒劳,虽然这部分用户可以被明确定义为品牌的忠实用户,就如微博上的粉丝。但是,他们也可以忽略或者随时关闭与品牌之间的互动。试想一下,如果你关注了20个品牌,每个品牌每天向你推送3条信息,如此一来信息就更像垃圾了。因此如何维系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将成为进一步讨论微信营销的关键。
对此,《南方人物周刊》曾经给出一个颇有建树的建议,“提供价值,而非吸引眼球,这是微信的态度,也是它能否成功的关键。”态度决定高度,微信营销终归走向何方,就看其之造化了!
来源:广告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