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目前,请明星代言,打电视广告,似乎已经成了电商行业的时髦活。电商行业历来都是销售为王,而非利润为王。扎堆打电视广告,除了钱多撑得,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,网络广告的投入产出比,一定已经差到不堪入目的地步了。
既然网络广告不行,就换电视广告试试,电商们在寻找新的销售助推器。但效果如何还真不好说。下面,一起来看看十大电商电视广告点评是怎么说的,或者从中可以窥探些许。
京东:看上去很美
又一个要画面、不要效果的广告新兵蛋子。京东广告片犯的是个并发症,一是画不达意,二是前言不搭后语。
不可否认,前12秒的画面,拍得真是漂亮,估计花了大价钱。但一般人还真是愣没看出来,它到底想要表达什么?改变形象?强化品牌记忆?渗透新的消费群?对抗竞争?至少从这则广告里,要啥没啥,只看着一帧一帧漂亮的画面从眼前晃过。有时候,漂亮是不能当饭吃的。
另外前言不搭后语,就更严重了:前面12秒,是漂亮而又不知所云的画面,后面3秒,则是实打实的品牌诉求:网购上京东,省钱又放心。也太跳跃了,太考脑子了,一下子没反应过来。
奥格威说:我知道有一半广告费打了水漂,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。京东的这条片子,我知道有4/5是打了水漂了,而且还知道是哪4/5。
梦芭莎:意淫的乐趣
中国品牌特别喜欢傍大款、榜洋款,什么欧洲设计啦、全球时尚啦,譬如达芬奇。
梦芭莎,从一个产品人的角度来看,做的还是很不错的:有设计感、成系列化,至少比麦考林是强多了。看得出来,是家务实的企业。一开始学H&M的路数,还是挺靠谱的,尤其是产品展示和户外广告视觉。
但这次拍的电视广告,有点雷倒:一块电脑屏幕,满世界飞,纽约、伦敦、巴黎、香港……走的是全球旅行的路数,如果再打上七个字“梦芭莎到此一游”,齐活了。做市场的人,太喜欢自娱自乐,动不动就喊品牌口号,什么时尚啦、经典啦、世界名牌啦等等。如果PS几个名胜背景就能叫全球时尚,那ZARA、H&M都白忙乎了。
拉手:覆巢之下安有完卵?
最近,最热闹的当数团购,抽奖门、裁员门……都是它家的事情。当然,嗓门最大的,也是它家。从家到公司,地铁里、墙上、电梯里,都是他们的广告,没消停过。
这里面,嗓门最响的,得属拉手:团购上拉手,就这么定了。告诉您,还真定不了。
做广告,不是比谁嗓门响、比谁明星腕儿大。做广告,是要切切实实地解决营销问题的。目前团购行业什么问题?搁桌面上清清楚楚摆着呢:信任度问题!全行业的信任度问题!参团人数问题、价格问题、产品质量问题、售后问题、抽奖问题……反正就是一堆的问题。或许你拉手比他们干净一些,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?找代言、喊口号,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,在这一点上,团宝比拉手还稍微强点,至少人家强调了随时退服务。
让葛大爷歇会儿,钱多也不能这么造啊。
凡客:抽了自己耳光
谈凡客的广告策略,就不得不谈PPG。笔者在数个场合都表达过同一个意见:PPG的广告路数,才是男装电商的正确路数,PPG并不是死在广告上的,而是死在产品质量上。
凡客的陈年,在两三年前接受采访时,但凡聊到凡客和前辈PPG的区别,总会强调一个观点:PPG是被电视广告打死地,凡客不会打电视广告,我们是互联网品牌,我们只打互联网广告。3年后,凡客左一下、右一下,狠狠地抽着自己的耳光。
电商服装品牌之路,到底是先走网络广告?还是先走线下广告?讲广告策略,就不得不讲品牌策略,讲品牌策略,就不得不讲品牌溢价。
凡客现在很尴尬,三年的互联网大众品牌之路,注定了它的核心人群,被固定在18-25岁之间,再往上走?消费者不同意,也不接受。凡客现在挣的,是销售利润,而不是品牌利润,不信的话,他提价20%试试。
而PPG一开始的路数,走的就是快时尚品牌,形而上的路数,高举高打,许智伟、吴彦祖,品牌腔调做得很足,这种品牌腔,至少可以一直吃到30岁这个人群。你让30岁的小经理们去穿凡客试试,丢不起那人!这就是男装和女装的区别,过了25、6岁,女人在意的依然是款式,而男人开始在意品牌了。
一号店:过目很难不忘
跟一号店这家公司一样,从一开始时候的个性十足,到现在的平庸随大流,一号店广告也是如此,请了一个平庸的代言人,拍了一条平庸的广告片。平庸到笔者现在准备写文章的时候,死活想不起广告内容了。
如何评判一条好的广告片?就三点:好看、记得住、就你了。
好看,就是广告视觉要能抓眼球,譬如,叶茂中拍的“赶集网”广告,你不得不服,就是好看,多看几遍也不厌。记得住,那就要你的广告内容有差异化,你硬要往消费者已经拥挤不堪的大脑里,再塞进去你的信息,没点特色怎么行呢?大学第一次班会,你记住谁了?就两个,那个最漂亮的女生,和最丑的女生。至于就你了,那就要诉求能抓心,你说的是别人爱听的,你有的是别人想要的,那这颗消费者的芳心,当然就非你莫属了。
百姓网:是个苦孩子
“用不着的东西该卖了”,这注定百姓网还有很长的一段苦日子要过。
做过市场的童鞋都知道,最难的就是培育新鲜市场,除了推广你的品牌,你还需要推广你的模式。二手货交易,在国外很正常,在中国很不正常,没人卖,也没人买,那到底该先培育卖二手货的市场,还是该先培育买二手货的市场?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?
尽管从盈利模式而言,卖家是百姓网的利润来源,但事实上,买家才是真正的基础。只要有人买,就不怕没人卖。
正如最初的淘宝,其实淘宝C2C和百姓网是一个性质,提供C2C交易平台,并从交易往来中获取利润。但淘宝一开始的推广,就卯足了劲头在消费者端——淘啊淘啊淘啊,淘你喜欢。从来没说过,卖啊卖啊卖啊,卖你喜欢。
百姓网或许走了一条弯路,当然,下这个结论或许有点为时过早。
麦包包:给大姨妈?
给Honey,给小侄女,给大姨妈……太有喜感了。
平心而论,麦包包的这则广告,就视觉而言,做得还是不错的,尽管有很浓厚的模仿ipod的痕迹,但模仿并没有错,至少表明人家还有一颗上进心。
比较好奇的是,第一、是麦包包的消费者基数有多大了?第二、之前都是什么样的消费者在买麦包包的包包。
在营销实践中,为了获得单位消费者的贡献最大化,我们通常会用刺激增加消费频次,和增加单次购买量的办法来实现,但轻易不会用扩大适用人群的策略,因为扩大适用人群,就意味着重塑品牌定位和市场定位,这在营销实践中是大忌。而麦包包的广告,现在犯的就是这个大忌。
给Honey,没太大问题,这只是产品线的性别延展,基本不会影响到消费者对品牌的既定认知。但给小侄女、给大姨妈,这就有很大的冒险成分在了,尤其是现在麦包包还处于渠道品牌和产品品牌相对混为一谈的阶段,如果是乐淘或者好乐买,给Honey,给小侄女,给大姨妈……没问题,他们是非常清晰的渠道品牌。
驴妈妈:让驴给踢了
又是一则骑驴的广告。在赶驴网的广告之后,再出一个骑驴的广告创意,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。
消费者接受信息的优先排序,是图像-声音-文字,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品牌在找代言人时,不太喜欢找代言品牌过多的明星,怕的就是广告信息模糊、接收错位。
当然,比视觉创意更让人崩溃的,是驴妈妈的诉求创意。
“到哪旅游?问驴妈妈。打折门票、自由行、特色酒店、旅游团购、跟团游,样样都精彩。自助游天下,就找驴妈妈。”一个纯粹在浪费钱的广告。
如何识别一个广告的有效性?最简单的办法,就是竞争品牌代入法。“到哪旅游?问携程……自助游天下,就找携程。”是不是挺顺的?要不再来一条?“到哪旅游?问途牛……自助游天下,就找途牛。”好像也行。
实在没有好的创意,索性就学学恒源祥,把什么诉求卖点之类的屁话全扔掉,直接强奸你的耳朵:自助游天下,就找驴妈妈,15秒广告连喊五遍,对于新品牌而言,这也是一个辙,至少记住品牌口号了。
来源:天下广告网